近幾年是社交更新換代的區(qū)間——因為年輕一代成長在互聯網高速發(fā)展時期。各類APP如雨后春筍般出現,賺取年輕人碎片化時間。

人人網、飛信、豆瓣、貼吧、陌陌、米聊、子彈短信等社交軟件潮起潮落;短視頻大戰(zhàn)、聊天APP扎堆出現的時候,QQ和微信又是如何立于不敗之地的?

這篇文章小喬想和你分享一些我最近對QQ和微信思考得出的結論。

第一:產品結構分析

微信的主要功能區(qū)分為微信、通訊錄、發(fā)現、我四個區(qū)域,還有兩個一級入口是搜索和其它,其中共有二級標簽30個。

微信一直給人對功能很克制的感覺,但實際上微信很擅長不打擾用戶,將一些功能都藏得很深。

微信就好像一臺先進的筆記本,看起來很小很輕,但只是設計得合理,技術比較先進,實際上功能一點不比占據一整個桌子的臺式機弱。

QQ 的主要功能區(qū)分為消息、聯系人、看點、我的、動態(tài)。二級標簽30個,還有不少的個性化功能。QQ 娛樂性很強,動態(tài)以及看點中集中了大量的娛樂化功能。

QQ 臃腫和微信簡單易用的觀點是認知層面的錯覺。錯覺的產生是因為布局以及風格,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很復雜的東西偽裝成了簡單的東西。

第二:盈利模式分析

QQ盈利主要以向用戶收費為騰訊引流,包括微信早期也是靠QQ產生的第一批用戶。

微信以提供第三方服務接口和政府相關的服務為主,例如社保、公積金等;通過金融運作來投資賺錢,通過流量引導來穩(wěn)固自己的其它產品。

造成微信和 QQ 盈利方式差異的原因是用戶不同。試想,25歲以后的人還有多少愿意去花錢讓自己的 QQ 好碼多幾個太陽呢。

難道 QQ 等級高,是 VIP 就能夠在群里更有地位嗎,顯然是不行的。這一部分人已經步入了職場,他們已經知道了生活的大部分真相,更加的務實。

如果是好的公眾號,好的內容還是有可能讓他們愿意解囊的。

第三:產品定位分析

小孩子不能玩手機的普遍認識讓大多數人都是先擁有自己的 QQ號再擁有自己的微信號的。畢竟 PC端的微信登錄需要手機驗證,但是小孩子有可能是沒有手機的。

因此在這個時期,QQ 是他們和小伙伴交流的方式,這就造成了QQ 是小時候的伙伴,而微信是長大后,或者說大學以后的朋友。

兩個軟件,兩個圈子,一份承載回憶,一份承載未來。當然對于很重要的人而言,應該是QQ、微信都會加為好友。

這就導致QQ 上多是私下的關系,而微信上除了私下的關系之外還有不少是工作中的關系。這樣的不同導致設計風格是QQ更偏向娛樂化,微信更偏向辦公化。

第四:產品未來發(fā)展分析

個人認為兩個產品的商業(yè)化勢在必行,但微信會很為難;QQ卻很從容,它一直都有商業(yè)化的存在,它不存在抉擇的問題,就像一貫的來就好了。

微信的首要原則依舊是以用戶價值為核心,微信始終沒有用商業(yè)化去打擾用戶,連啟動頁廣告都沒有。

當微信成為一個國民級的生態(tài)平臺后,挑戰(zhàn)不在于你還能做多少事情,而在于你能擋掉多少事情。這時候要將商業(yè)化壓在用戶價值下面是一件很不容易的事情。

微信要進行商業(yè)化就變得很為難——有形的商業(yè)化違背了產品一貫的理念,會讓用戶詬病產品,無形的商業(yè)化是很難做到的。

首先QQ是以年輕人作為主目標社交群體,用娛樂提升用戶黏性,借助深厚品牌根基留存其它用戶。

其次QQ是國內最早的普及性互聯網社交產品,QQ與很多產品形成唯一對接,比如:QQ郵箱、音樂、騰訊手游基本都是以QQ作為賬號對接。

在現在的市場經濟中QQ郵箱、音樂、手游都有著很亮眼的市場地位,所以QQ成為這些產品之間的橋梁,用戶很難拋棄QQ。

騰訊會一直保持兩者的差異性,因為誰也不知道哪種模式更受歡迎,即使現在微信好像已經氣候大成,但是 QQ 依然不能夠放棄。

這樣設計的原因也很簡單:一個為了玩的方便,一個為了即時通訊的純粹。畢竟不能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。

第五:QQ是如何吸引用戶?

抖音發(fā)布的多閃,號稱“視頻+社交”的顛覆式創(chuàng)新。但這些功能QQ早已實現,并更符合年輕人的口味。

當你在QQ對話框中輸入文字,系統(tǒng)就能生成GIF斗圖表情,系統(tǒng)還會記錄發(fā)圖的次數,極具渲染效果。此外窗口抖動、“戳一戳”、“放大招”等功能讓互動更帶感。

社交軟件競爭最激烈的視頻模塊,QQ布局同樣扎實,跨屏互動、雙人掛件及口吐字幕、手勢表情秒配特效等功能,都讓傳統(tǒng)的視頻溝通有了更強的趣味。

匿名社交、熟人社交等喧囂過后才發(fā)現QQ才是那個沉默的學霸。這個學霸的可怕之處在于,它早已成為年輕人的通信軟件,而不只是社交。

QQ已經充分連接起了各個時代的年輕人和關系鏈,成為年輕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。

第六:QQ和微信,你會選誰?

一年前的我在總結“青少年玩QQ,青年玩微信,中年玩微博……”的新媒體趨勢時,默默地想:我不要融入這樣的趨勢中,這都是時光的套路。

九零后的我和QQ相伴長大,無話不說,但成年后的QQ和我,仿佛是現實中有著不同抉擇的發(fā)小,一個不想長大,一個遠走他鄉(xiāng)。

十幾年歲月里QQ和九零后一起成長,它留在活力四射的青春里;我們喝著黑咖啡、用著群名為“某某工作群”、“某某討論小組”的微信,走進柴米油鹽的生活。

有次在飯桌上,我聽到有人問了一位八零后這樣一句話:“你咋和你媳婦用QQ聊,不用微信???”那位前輩笑了笑,沒有回答。

我卻不知哪來的傻氣,順口便回了一句:因為有青春呀。在十幾分鐘的吃飯時間里,我的腦海中一直重復著那個問題:他為什么還要用QQ?

因為不想離開那個無話不說、肆意揮霍青春的企鵝嗎?是否兩人的告白,和一路走下來的歲月埋藏在那里?還是相比嘈雜的微信社交,眾好友離線的QQ反而獨有一片寧靜?

那些年我從一個食指敲打鍵盤的初中生,慢慢地開始渴望在網絡中對自己、對好友、對歲月說說心里話。

曾想要相冊、日志、留言;也想要游戲,寵物和把暗戀說出來,把過去藏起來。那些年,QQ滿足了我在那些年里所有社交需求。

我一直是這款產品的忠實用戶,第一批九零后沒有離開QQ,這代人的青春從未離開。

我想QQ和微信對我而言是每個階段里最恰當的伙伴,就像七月與安生。七月離開了,看到安生我還是會不禁想起離開的七月。

等地鐵的空隙間,我點進了空間動態(tài),看到那里的故事和心情,比起當年的信息量,有過之而無不及。原來那里,永遠有那么多未滿十八歲的人。

但也在那一刻,我意識到:年輕人,那是QQ不曾放手的真愛。即使我早已過了十八歲,我還是會和企鵝無話不說。

從少年玩到中年。

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網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舉報,一經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相關新聞

聯系我們

聯系我們

400-9010-860

在線咨詢:點擊這里給我發(fā)消息

微信:85018612

商夢建站客服

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六

9:00-18:30,節(jié)假日休息

關注微信
關注微信
分享本頁
返回頂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