1. 我朋友圈有三千多人,平時發(fā)一條日常的內容,一般會收到小幾十個的點贊,但評論相對就少一些。

      但今天我發(fā)了一條朋友圈,卻立即獲得了30多個評論。

      這條朋友圈的內容到底是什么?又如何引發(fā)了大家的參與熱情呢?

      其實我只是發(fā)了一張圖片,上面有一些魚的圖案,并且附帶了一個問題: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
      一、到底有幾條魚?

      怎么樣,你是不是剛才已經(jīng)停下來開始數(shù)了?

      在你之前,我不光數(shù)了,還因為得不到答案“焦慮”了整整一天。

      事情是這樣的,就在今天上午,我朋友圈的大牛老K老師發(fā)了上面那張圖,問題很簡單,就是數(shù)一數(shù)有幾條魚。

      關鍵還有一句:脾氣越好的人,越容易找全!

      我認真地數(shù)了之后,很自信地回復了15。

      老K老師馬上回復我了,他說我的答案不對,但表達方式很“狡猾”:可以的,但還需要一點點突破。

      我又看了三遍,實在沒看出來15以外的答案,于是回復他:哈哈,地毯式看了三遍了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      我以為他會告訴我答案,結果并沒有,交流到此為止。


      二、 煎熬的六小時

      接下來,我發(fā)現(xiàn)平時很容易專注做事的我,心態(tài)產(chǎn)生了一些神奇的變化。

      雖然我沒有浪費時間在這里停留,而是轉頭就去干了別的事情。但無論做什么,都會忍不住過一會就想一想答案為什么不對,到底是幾條魚?然后重新進入朋友圈刷一下。

      甚至因為我的朋友圈信息太多,那條內容早被淹沒了,我還特地用了2次“搜索”功能,去看看我是不是錯過了答案。

      在這個過程中,我數(shù)了一遍又一遍,還是覺得是15條。

      那第16條魚到底在哪里?

      我心里納悶,有可能這是個腦筋急轉彎,也就是中文漢字也算是一個魚。

      但我又想,那也不一定呀,是不是我真的沒有看對呢?

      伴著這樣疑惑,幾個小時又過去了。

      為了找答案,我甚至下載了這張圖片,上傳到百度識圖上,試圖找到同樣問題的答案,結果失敗了。

      到了下午15點48分,我終于坐不住了,跑到朋友圈又問了一遍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
      三、 原來這就是“真空”

      這個時候,我突然想到,一月初我學了李南南老師的《怎樣升級你的說服力》,里面提到了一個“真空”的概念,恰好就對應我當前的這種狀態(tài)。

      什么是真空?

      在真空中人無法呼吸,會有一種窒息的感覺。

      這里的“真空”則是指,當我們遇到一個問題,非常焦慮地想要知道答案前,所處的那種焦躁不安的狀態(tài)。

      舉個例子你馬上就能明白,高考結束到出成績之前,你心里明明知道自己做什么都無法改變結果,但在一錘定音前還是坐立難安,這就是處于真空狀態(tài)。

      再比如,最近大家都在追《開端》,我也不例外。之前趁著周末休息的時候,一口氣追平了8集,之后只要播了,就要趕緊看完,然后期盼后面趕緊播。

      微博上轉一圈,到處都和我一樣的人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      為什么得不到答案就能讓我心神不寧一整天?

      為什么幾乎所有人追劇,都希望一口氣看完?

      背后的原因都是一致的:我們的大腦,可以容忍錯誤、悲傷、厭惡這樣的負面信息,但絕對不能容忍自己的意識里存在真空。

      這個簡單卻擊中了人性的底層邏輯,被廣泛運用在所有想讓你“上癮”的環(huán)境里。

      比如連續(xù)劇每集的結尾幾乎都是精彩的部分,綜藝中的廣告總是插在結果即將見分曉之時,單田芳的評書每次都以“且聽下回分解”收尾。

      這些手段,背后的原理都是“制造真空”,讓你的大腦難以忍受,不得不一直追下去。


      四、每個“真空”都只有唯一解

      真空還分為邏輯真空和情感真空,這個“多少條魚的問題”,就是邏輯真空,你很好奇自己的答案對不對,為什么不對?

      《泰坦尼克號》、《敦刻爾克》這類電影則體現(xiàn)了情感真空,你明明已經(jīng)知道了結局,還是會忍不住代入自己的情感,見證故事的發(fā)展和主人公的結局。

      這么聽下來,“真空”好像和“好奇心”很像,但兩者完全不同。

      滿足好奇心的方式有很多,你也會源源不斷對新的事物產(chǎn)生好奇心。

      但是好奇心并不是不可替代的,比如你愛好吃,種草了幾家餐廳。其中有一家因為種種原因,沒機會去,你可能有點不高興,但隨后就被更多的新奇餐廳吸引了。

      填補好奇心的途徑有很多,并不存在“唯一性”。

      但真空則不一樣,誰引發(fā)的真空,就得由誰來填補。

      李南南老師就舉了一個非常生動的案例:你偶爾會好奇這個世界上有沒有外星人,但也就是想想而已,最多去查查資料。

      但如果你在路上看到一個UFO,結果還沒來得及拍照、琢磨,UFO又突然消失了。

      這個時候,“UFO是否真實存在”就在你大腦里形成了一個真空,這個真空是無法用別的事情來替代的,除非UFO再次出現(xiàn),不然其他任何新的有趣的事情發(fā)生,都無法填補這個真空。

      所謂“解鈴還須系鈴人”,一個疑問制造的真空,必須由對應的答案來解決。

      結合這個理論來看,我因為“到底有多少條魚”而反復打開刷新朋友圈的行為,就完全可以理解了。

      “到底有多少條魚呢?”這個問題的答案,其他任何事情都無法替代。要想消除真空帶來的煎熬,就必須得到確切的答案才可以。


      五、你也可以制造一場“真空”

      雖然我把原理想明白了,但仍然逃脫不了“真空”的折磨。

      到了晚上20點,我還是沒有得到答案,我就去私信了老K老師。

      同時,我也想印證一下我對于“真空”的理解,于是把這張圖轉發(fā)到了朋友圈。

      果不其然,馬上就有人回復了,短短十分鐘,就收到了30多個回答,還炸出了許多很久未見的“資深潛水員”。

      緊接著,相互認識但答案不同的朋友,還開始在評論區(qū)里討論起來了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      我相信這些朋友和白天的我一樣,在回答問題后,也一直在等著我的答案。

      另一邊,在私信追問下,我也終于等來了我心心念念的答案。 原來答案真的是把漢字“魚”也算進去,那其實15和16,都可以認為是對的答案了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      答案的原圖在這里,你可以拿去,也在自己的朋友圈里制造一場“真空”。

      你揭露答案的時間越久,回復你的人會越多,一旦知道答案,“真空”解除,大家的注意力馬上就從這里消散,轉而注意別的事情去了。

      學習一個知識點的最好辦法,是立即去實踐它,相信你會理解的更深刻。

      找圖片原圖怎么找百度識圖(怎么找一張圖片的原圖)

      折騰了一天,總算是填補上了大腦中的這塊“真空”。

      回顧了一下這段小經(jīng)歷,再次品味了這一天的心境轉變,覺得非常有意思。

      同時也想明白了一個道理:為什么明明知道問題背后的原理,還是會受折磨?

      因為和真空一樣,情緒引發(fā)的問題,理性只能做壁上觀,最后還是得靠情緒來解。

      把這段有趣的小經(jīng)歷和過程中的思考記錄下來,也算踐行了一次我“學以致用”的小心愿,希望對大家也有啟發(fā)。

      你生活中經(jīng)歷過或正在經(jīng)歷哪些“真空”呢?寫在評論區(qū),一起交流討論吧~

      版權聲明:本文內容由互聯(lián)網(wǎng)用戶自發(fā)貢獻,該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僅提供信息存儲空間服務,不擁有所有權,不承擔相關法律責任。如發(fā)現(xiàn)本站有涉嫌抄襲侵權/違法違規(guī)的內容, 請發(fā)送郵件至 sumchina520@foxmail.com 舉報,一經(jīng)查實,本站將立刻刪除。

      相關新聞

      聯(lián)系我們

      聯(lián)系我們

      400-9010-860

      在線咨詢:點擊這里給我發(fā)消息

      微信:85018612

      商夢建站客服

      工作時間:周一至周六

      9:00-18:30,節(jié)假日休息

      關注微信
      關注微信
      分享本頁
      返回頂部